电池中途断电原因分析
一 电池断电的理论
因为是在使用过程中断电,因而与充电保护无关,主要是放电保护。放电保护的基本理论:
在电池保护板程序中设定了放电保护电压,磷酸铁锂电池一般为3.0V或2.6V,放电保护恢复电压设定为3.05V或2.65V,放电保护电压延时 1.2秒。
解释一下,以2.6V保护电压为例,在放电过程中,当最低一串电压落到2.6V之下,且持续时间超过1.2秒,则电池被保护,即关闭放电口,反应出来就是电池突然断电。由于放电会造成电压下降,而停止放电,电压会回升,当电压回升到2.65V以上时,即电压保护恢复,放电口打开,电池又可以放电,则设备就恢复供电。由于这个时间很短,反应在现场就是设备断电后又马上重启。
由于出现放电保护,则可认为电池已基本没有电了,因而在程序中设定,当出现断电保护时,电量自动校正为1%,不论原来电量为多少。原来电量值与这个1%相差比较大,说明原来的电量值不准,断电保护的同时也对电量值进行了一次校正。
二 电量值不准的原因及措施
理论上,当电压降低到保护电压以下时,意味着没有电了,此时电量应该显示为没有(以1%表示),或者电量很少了。但在实际操作者,有时会出现明明电量显示很多,但却突然断电了,即没有电了,这说明电量值不准,分析其原因,有以下几点:
1 原始电量值不准。电池刚装上保护板时,程序会根据现有电压给出一个估计的电量值,这个值一般是不准的。只有经过充满电,显示为电量100%,或者放电保护(断电),显示为电量1%,才算把电量校准。而在实际使用中,经常会出现充电未满,或放电未保护之前就提前充电,从而无法进行校准,因而电量值一直不准,最后出现突然断电现象。这种情况下,一般将电池充满一次电就可以了。注意:充满电的标志不是电量达到100%,而是充电器停止充电。
2 电流数值不准。电量值是根据电流*时间来计算的,如果显示的电流值不准,则计算的电量值也会不准。电流值是根据保护板中设定的采样电阻来进行确定的,采样电阻变小,则电流值变大,采样电阻变大,则电流值变小。在出厂前,我们一般都会对电池进行放电试验,根据显示的电流值调整采样电阻,使显示的电流值与实际电流相符。但这个采样电阻值很小,相应来说精度不易保证,任意一点小的变动就会造成电流值的变化。因而如果出现电流值与实际电流偏差较大,还需要对采样电阻进行一下微调。
3 原始电量已经校准,采样电阻也调整到位,使用中电流值比较准确,但在长期使用后,慢慢又出现电量不准现象。这里的原因是电流值只是相符,但并不完全一致,例如有个1-2%的偏差,如果一直没有全充或全放进行校准,这点小偏差经过长期积累,也会累积成较大的偏差。这种情况一般我们建议尽量在每周进行一次全充校准,即可消除累计偏差。
三 大电流输出造成的断电原因
根据电池工作原理,当放电状态时,随着电流输出,电压会下降,电流越大,电压下降得越多。电池的电量一般都是根据正常电流放电的状况进行测试的,因而在正常电流放电时,会一直到电量值接近耗尽时,电压才会达到保护电压。但大电流输出时,电压下降的很多,可能在电量值还很高时,电压就落到了保护电压之下,这样就会突然断电。
举例说明:当电量值有50%时,静止状态下的的电压大约为3.25V,如果采用正常电流放电,例如0.5C,则放电时电压会下降0.1V,到3.15V,仍可正常使用,当电量为15%时,静态电压大约为3.1V,0.5C放电,电压会下降到3.0V,而在3.0V以下,很快就会保护,容易突然断电。一般我们都设定在30% 电量就开始充电,因此一般不会遇上突然断电。但如果大电流放电,超过1C,乃至1.5C,2C,则电压会下降0.25-0.3V。以电量值为50%为例,静态电压3.25V,一旦大电流放电,电压会降到2.95-3.0V,这时就会很容易保护断电,即时电量还有50%。一般这种大电流放电都是短时间的,因而一旦停止大电流,则电池电压会马上恢复到原来的电压。对于这种情况,我们一般是把保护电压设定的较低,同时延时时间加长,以保证在大电流情况下不会触及保护电压。不过这种设定会增加电池损耗,降低电池寿命,一般不建议采用大电流放电设计。